因为近期宏观经济不如人意,又因为行业在经济发展周期低谷中陷入多事之秋,更因为个别钢材市场遭遇破产或老板“跑路”的波折,近期舆论导向把钢材市场推向风口浪尖,部分业内人士对钢材市场这一业态提出了质疑,把钢材市场说成是“假物流、真圈地、真圈钱”的罪魁祸首。
钢材市场是业内的俗称,实际上被称为钢贸市场更为妥当。这一依靠钢铁产业链上的物流环节而成形的业态,是中国经济培育出来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实体,既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生事物,又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创举。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业态,为什么会与“假物流、真圈地、真圈钱”划上等号呢?这是由众多较为复杂的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规环境因素,又有行业运作不规范的因素,更有一些传统的、主观上的因素。为了客观评估钢材市场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应加强对钢材市场的研究,从而引导钢材市场走上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
创建初期无须“圈地”和“圈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施计划经济,钢铁作为重要生产资料是由国家物资供应部门严格控制的。在这一时期内,各行各业生产所需的钢材,均由物资部门按计划调配,国内根本无钢贸可言。
1979年11月,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市场在上海诞生,钢材作为生产资料被允许在市场流通。此后,钢铁贸易伴随钢产量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行业成形后,由于相关的管理条例缺失,业内存在散、乱、差的状况。为了维护钢材交易的市场秩序,加强管理,有关部门联手物资部门和部分国企,先后在一些重要城市建立了专业的钢材市场。初创时期,市场规模不大,有数十家钢贸企业进驻,经济实力参差不齐。钢材市场为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提供单独办公场所,让大多数中小企业聚集在租赁成本很低的大厅里集中经营。这个时候,钢材市场均为看不到现货的票据式市场。因为办公场所不需要堆放现货,只需要有简单的办公设施就行了,所以钢材市场在初创时期,与“圈地”和“圈钱”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
1997年前后,票据式钢材市场一度出现信任危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于是就出现了能看到现货的、能让客户实地验收钢材质量的、放心又安心买到所需钢材的前店后库式的钢材市场。为了便于客户看货,钢材市场有了扩容堆放钢材的需求,这也为日后被斥责成“圈地”和“圈钱”埋下了伏笔。
随着入驻市场的钢贸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危及我国实体经济,已经成长起来的钢贸行业出现了资金饥渴症。其中既有钢价上涨的因素,也有通胀助推各类管理成本上升的作用,更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时,钢材市场作为驻场钢贸企业的服务商,为了缓解众商家对资金的饥渴,在征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又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下,牵头搭建了融资贷款担保平台。但在融贷款服务上,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凡在钢材市场出现的融资担保平台,清一色是民营钢材市场,这也为“圈钱”提供了有凭有据的口实。因为在人们固有的认识里,国企即使有坏账,一定会有相关部门伸出援手,也就不会与“圈钱”连在一起。既然有贷款融资功能的钢材市场几乎都是民营企业,被视为“圈钱”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一点必须看到,即钢材市场本身是不搞经营搞管理的,所“圈”的地和“圈”的钱都用于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和提升市场服务质量。高调一点说,这是钢材市场从管理型企业转向服务型企业的标志。
通过“圈地”和“圈钱”发展壮大
目前,业界把钢材市场分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两大块,而在实体市场中又可分为票据式和现货两大类。与“圈地”和“圈钱”搭界的,唯有钢材现货市场,且为民营的。为什么要强调“民营”呢?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不“圈地”、不“圈钱”的有国企或集体所有制背景的钢材市场,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原因是由于缺失仓储和融贷款平台,造成招商工作面临困难,经营难以为继,有的还出现连年亏损。一些钢贸企业在选择进驻市场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融资贷款平台,其次再看有没有仓储安全设施。虽然缺失这两个功能的钢材市场不可能遭遇“圈地”和“圈钱”的指责,但经营会因此难有起色。最近,上海有一家老字号票据式钢材市场,在数年经营状况没起色的压力之下,甚至产生了等人来接盘的想法。这说明,现有的钢材现货市场增设仓储和融资贷款服务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部分钢贸商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