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让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一站式”进入全球市场,不再“藏在深闺人未识”。然而,一个“痛点”却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电商更大的发展:冷链物流。
相对于豆干、土鸡蛋等保鲜期较长的土特产品,西部地区的生鲜瓜果却一直未能打开更大的市场。线上消费者会觉得,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葡萄、哈密瓜等生鲜瓜果,吃起来“总不是那个味道”。
事实上,如今各大电商网站上售卖的来自于西部的生鲜瓜果,多数是公路常温运输,到销售地后入库冷藏,等有客户下单后再发货。因此,货损比较高,口感也会受些影响。
从新疆运葡萄到北京,公路常温运输的损耗可能要到1/3甚至更多。可为什么商家仍然选择常温运输而不是冷链运输?最直接的原因是冷链运输成本太高。
“在同样的周转率下,冷链配送投入比普通快递至少要高一倍。”顺丰冷运相关负责人介绍:车辆方面,冷链运输要用冷藏车,国家对高速公路上行驶货车的外观尺寸有限制,而冷藏车须安装保温层,这样储藏量就比普通货车小,再加上制冷设备要消耗能源,因此运营成本要高不少;仓储方面,冷链快递物流需要用三温仓,成本也高于常温仓库;中转分拨操作方面,冷链快递需要恒温操作间以及特制工服,恒温操作间不仅前期投入大,运营时的能源消耗也大;末端配送方面,冷链快递需要专用器皿以及合适的冷媒解决方案,也比一般快递的纸箱、书包要贵不少。
对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生鲜电商而言,每份订单的量往往不大,不能通过扩大规模而摊薄成本,冷链快递的成本就更高了。
商家不愿意选择冷链运输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冷链快递物流企业总量不足且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市场的痛点就是发展的机遇。电商企业感到冷链配送不能满足需求,恰恰说明发展冷链配送市场空间巨大。从企业的角度讲,发展冷链配送首先要过成本关。
包装材料和冷媒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例如,顺丰冷运研发的循环保温箱重量更轻、更抗压耐摔,就降低了冷链配送成本;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顺丰改用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蓄冷剂代替干冰配送冰激凌,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延长了保冷时间。
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也可以降低成本。我国生鲜食品冷链派送成本高,一个客观原因是运输多是单向的,因此干线冷藏车常有空返情况。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商和寄递企业信息,一方面可以将生鲜产品物流订单化零为整,摊薄成本;另一方面在没有“冷链”订单时,可以让冷藏车不开冷气,常温运输日常消费品。
发展冷链配送,政府部门细化标准、加强监管必不可少。一家冷链物流企业员工介绍,冷链运输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也没有具备强制力的标准,冷链配送质量参差不齐与此不无关系。“有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温度合适,还有个别不规范的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就算中途关会儿冷气,消费者也看不出来。”
“跨省冷链运输不给力,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给冷藏车办通行证是个大难题。”顺丰冷运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冷藏车多数是由改装厂定制改装的,厢体制造工艺技术、制冷设备技术更新速度很快,但车型公告的要求时间长,制约了冷链新技术的应用。按照现行规定,如果我们使用安全性更高的新型设备,反而无法登记上牌。”
专家认为,要解决冷链配送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清障搭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