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建物流,并嘲笑美国电商蜗牛的送货速度。但是电商都需要追求一天送到达的服务吗?提速造成的成本增加能否在未来摊销?反观电商相对成熟的美国,目前所有电商企业均与第三方快递合作保持着“慢速”物流。这是为什么?
美国当日送到20美元消费税决定仓储布局
并不是说美国电商就没有一日达的服务,亚马逊一天到达的服务需要额外付3.99美元,亚马逊Prime 会员是免费享受两天送达的服务(每年需要79美元会员费)。而其他电商基本也都是消费25-75美元以上免运费,但一般标准配送是5-7天送到,如需一天或是两天则需支付运费3.99-7.99美元不等,美国不少网站也会提供当日达服务,基本上运费都要20美元左右。
提高配送时效性在硬件上取决于三点,仓库分布和数量,道路运输条件,快递公司质量。道路运输条件美国明显占优,而在快递上亚马逊主要的合作伙伴UPS的服务水平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那问题就出在仓库分布和数量上。
美国相比中国是真正的地广人稀,道路运输网四通八达,仓库的选址相对容易,投资也更合理。问题出在每个州的税率不同,免税和税后差价最高可相差近10%。在相应的州建立仓库,消费者下单购买商品就要缴纳消费税,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几个大仓库都集中在美国中部和免税区域。
今年,亚马逊一反常态开始主动赞成对网购收税。既然收税趋势不可挡,其积极求变的方向也是开始发力建仓,提高配送时效性。不知道是否是参考了在中国的竞争,但其脱离合作伙伴UPS自己单独成立配送队伍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电子商务模式对于已经经营十几年的亚马逊来说相对成熟,而目前和未来继续驱动其发展的是信息技术。
物流的核心是算法
马云创建菜鸟时所说:“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会让行业更好的发展。”亚马逊擅长技术,多年来建设的巨型仓库的现代化的高效程度也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一切依赖的正是技术创新。依托技术进行更合理和高效的订单分类和分拣。例如,通过在传送带的中间的测重仪对包裹重量进行评估,通过系统对订单信息上的货品收货时的重量做累加,计算是否和测量的重量一致,以此推算分拣商品是否有误。如果误差很大,则会进入到需要人工审核的区域。而参观过国内的仓库目前仍然需要全部人工扫码确认后出库。
当然例子只是一点,其如何实现无纸化操作,自动计算最短路径拣货距离,自动选择包装尺寸,无序之中建立有序分布等都是整个智能物流的一部分。绝不是简单依靠大量买地建立仓库就能短期完成,智能更多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并最终依靠一系列的计算机算法去实现。这也是亚马逊拥有高效仓储效率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亚马逊平台商户会选择其仓储+物流服务的原因。
而在电商与物流的系统对接上,其精准预测送货时间也是亚马逊的优势之一。当你下单时,系统会提示你具体哪天几点前会送到,并且是一个保证服务。如在预测时间内未收到商品,会免费延长一个月会员服务。中国提倡“快”,目前只能做到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美国提倡“准”,基本全美都可保证。在两者尚未能兼得时,哪种的用户体验更好。个人觉得“准”更可靠一些,“快”却没有时间节点,一次失误就会影响整个品牌印象。尤其当节假日时,或大规模促销活动时,往往对物流的骂声一片,即使自建的京东也没少被骂。这缺失的正是对系统承载能力的有效评估和过分依靠人力分拣的瓶颈。
美国物流搞垄断专业性决定了电商的选择
国内B2C商家自建物流另一重要原因是,价格便宜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跟不上要求,配送人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抛件、丢件现象严重,并且针对易碎或易损坏商品没有配送保证,配送时效性也无法保障。虽然顺丰速递服务可靠,但价格较贵,商家无法负担其成本,因此被迫自建物流,寄望以此降低配送成本,打造属于自己的最后一公里形象。这样就出现了京东,如风达(凡客),一号店等等自建配送队伍,再夹杂着四通一达等物流公司,在北京的小区里经常能见到十几家公司的配送员在忙碌。
而美国目前所有电商公司的配送环节,仍然是由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操作。如UPS,Fedex和USPS。美国快递行业基本由以上三家垄断,经过自己的 amazon prime账户体验,其80%的订单都由UPS配送,从下单到接收订单基本见不到快递员,而大街上见到的快递员也是标准深棕色制服,开着同色的UPS无门货车在大街小巷穿梭送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