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笔者认为,今年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攻坚之年,钢铁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加大力度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有保有压,才能优化产业布局,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在2016年已化解粗钢产能逾6500万吨的基础上,尽管去年至今钢材价格触底回升、行业扭亏为盈,整体运行走势稳中趋好,但当前钢铁产能过剩基本面没有改变,价格上涨、效益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行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各省市及央企仍分别有7445万吨和1418万吨粗钢产能需要压减。除了存在产业集中度低、钢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之外,“地条钢”乱象严重,个别钢企钻政策空子对落后产能“假限产”、真增产现象也时有发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掣肘。
因此,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必须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举,有的放矢有保有压。
在“保”字上,自去年至今,一批影响大的产能布局调整项目正加快实施,宝钢湛江基地一期投产、山钢日照基地一期加快了建设。中信泰富与青岛特钢重组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专业化特钢龙头企业集团,为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主动兼并重组发挥了示范作用。特别是宝钢和武钢重组打造了中国的世界级钢铁航母,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起到破局性的引领作用。
而在“压”字上,要坚持市场倒逼、依法依规进行。2017年,各地要以清除“地条钢”和“僵尸企业”为重点,确保6月底前将“地条钢”全面取缔。一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低效、竞争力弱的落后钢铁产能也将继续被淘汰。河北、山西、吉林、天津、广东、内蒙古已制定2017年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共计4121万吨;央企2017年钢铁去产能目标为595万吨。有的地区运用市场化办法,建立了钢铁产能退出补偿机制,成立钢铁产能市场交易平台;有的地区根据环保、能耗等标准建立了钢铁企业产能综合评价体系,按照综合评价排序依次压减,成效明显。
在去产能这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各地应充分用好用足奖补资金、职工安置、财税、金融、国土、环保和质量等政策法规。特别是能否搞好下岗职工安置这一牵涉民心向背和社会稳定的大课题,成为对政府和企业的大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