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蔬菜丰收,自10月下旬以来,多地出现多种蔬菜收购价格下跌和再次遭遇严重的滞销问题。近年来接连出现的蔬菜收购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不断拷问着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究竟应该发育、建立和完善怎样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和市场体系?我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不足,还是过度?是在有为和缺位之间徘徊,还是根本没有找到求解的方向?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如何解决?滞销频繁令人反思
我国已经是蔬菜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1亿亩,产量达到6.77亿吨。然而,2011年,河南中牟官渡村芹菜滞销,大连金州区百万斤白菜滞销,山东省青州市蔬菜滞销,湖北省嘉鱼县包菜滞销,河南荥阳市萝卜大量滞销……2012年年底再次出现季节性的、周期性的蔬菜滞销。是什么让蔬菜滞销问题年复一年地出现,而且是在不同地区大规模暴发?
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出现蔬菜滞销是多重因素造成:第一,这几轮的滞销问题本质是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生产过剩,这都和生产与市场的不协调有关,即供求不平衡。原因是缺乏组织化引导、盲目种植,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农民缺乏掌握市场供需的能力,不能依据市场自我调节种植规模。第二,天气是“菜贱伤农”的祸因之一,暖冬和晴天缩短了蔬菜的生长周期。往年,一般是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今年是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了市场供应饱和。第三,2011年农产品领域的民间投机资本撤出,2010年上演的菜价泡沫也随之破裂,从而引起菜价大降。第四,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未感受到菜价下降,抑制需求。第五,我国仓储冷藏能力的不足,不能应对农产品集中上市的现状。第六,农产品龙头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菜商往往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一拥而上,不好的时候马上退出,这又导致了流通不畅。
近年出现的蔬菜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表明,蔬菜产业正面临市场分化、流通梗阻、结构升级和行业整合性调整等挑战。正在形成蔬菜产业发展的倒逼机制,蔬菜行业需要新一轮的调整和自我“救赎”。产销信息亟待疏通
不论是去年的土豆滞销,还是今年的白菜、芹菜滞销,都是“一窝蜂”跟风种植惹的祸。菜农看到头一年什么菜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而非市场需求。然而,跟风种植的背后则让我们看到:菜农的市场供求信息获取能力及判断能力、市场的应变能力都很弱。“菜贱伤农”问题多次出现,其深层次原因就包括全国性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蔬菜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串接严重缺位。
“在农产品流通管理方面,缺乏供应链上的信息对接管理,缺乏权威的信息指导。”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明均指出:“由于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者基本都是各自为营,很难得到全面的、准确的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信息不对接或信息不畅通,将很难有效对接生产、采购和销售。”
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陈明均告诉记者,首先,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都纷纷响应号召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但是这些平台信息多是事后的信息,也就是蔬菜到了销售终端的信息 (比如价格、市场销售量等情况)。“而生产过剩则供过于求,应该从生产上找原因,也就是说事前 (蔬菜种植之前)没有指导性信息;同样,在蔬菜进入销售期,出现了某一类蔬菜滞销的情况,没有事中的市场预警。例如,多出来的那部分蔬菜该按什么价格出售,是否该就地储存,这方面的市场预警是没有的。所以出现滞销问题,往往农户和经销商都只能束手无策。”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一直实行的是横向管理体制,即农业部主管种植和生产;商务部门主管流通,在产品质量检测、税务等方面,又涉及到国家质检、工商等部门,消费信息方面又有国家统计局;由于这种横向行政管理部门间关系复杂、部门分割,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第三,相关信息的统计太粗,反应太慢。如蔬菜经营者需要动态的信息,而且需要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市场预测信息,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全面的信息。而同样,出现滞销问题没有数据和信息怎么进行宏观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