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全国第六届冷库建设与运营研讨会上发表观点,他认为我国的冷库亟须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冷库有1700多万吨的规模,年均增长7.94%,比政府掌握的冷库数据增加了800万吨,这也是近年来“冷库热”的具体反映,其中不包括地方、企业限额以下的冷库。但是,当前冷库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最突出的问题是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商品结构不合理,偏重于肉类、蔬果类、水产品,而其他产品所占的比例较小,且不合理;空间结构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辽宁、海南等地,而其他地方相对不足;类型不合理,如单层传统冷库、多层传统冷库较多,立体式高架库、节能智能库相对较少。
二是“两重”、“两轻”。主要表现为重建设、重造市、轻运营、轻管理,使得冷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明显。“两轻”是指轻经营、轻管理。许多冷库轻视冷库的运营,不重视研究冷库的主体、对象、客体、模式的研究,许多冷库成为“死库”,运营不起来,或者运转不畅。许多冷库轻视冷库的管理,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不够,从而导致冷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比较差。
三是“重数量”、“轻质量效益”。近十年,在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冷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设数量较多、规模较大,10万吨、20万吨的冷库数量开始增加,但是许多长期以来使用的仍是旧图纸。
因此,未来冷库的发展趋势是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点投资向链投资转变,这是需要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 |